砥砺奋进的五年丨“断溶体”成为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新钥匙!
栏目时间到!
小微在这里跟大家问好啦!
不知不觉
我们的栏目已经超过十期了
看来我们这五年真是收获了不少啊!
上一期的栏目我们列举了勘探方面的成果
这一期我们继续聊聊勘探的那些事儿
您先别觉得腻
因为我们这期的文章有亮点!
接下来小微就好好跟大家介绍一下
我们在勘探方面取得的
“专利”
《砥砺奋进的五年》
第十一期:勘探
在进入正文前,小微先跟大家说一个专业名词“断溶体”油藏。
“断溶体”油藏理论是西北石油局基于断裂、岩溶作用和断控岩溶的油藏特征研究而首创提出的油气圈闭的理论概念。
近五年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西北石油局在顺北部署8口开发评价井,建产率100%,在塔河部署新井220口,贡献原油402万吨。
塔里木油田在跃满、金跃、塔中、富源等区块,利用这一油藏理论指导井位部署。其中塔中开发井成功率达到90%,创历史新高。
在8月16日,顺北1-9井完井测试,5毫米工作制度下,油压29兆帕,折日产轻质油约150立方米、日产天然气3.8万方,新的突破进一步扩大了顺北油气成果及储量升级。
这是局、分公司运用“断溶体”油藏理论,在顺托果勒隆起次级断裂带上获得的重要突破。
那么,“断溶体”油藏理论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创建的?它对“唤醒”塔里木盆地4.5亿吨未动用储量,甚至为全球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又有什么启示呢?
一口侧钻井引发的理论创新
2012年,西北石油局在塔河十区南部署TH10240井,原直井的生产层位是T708缝洞带的岩溶油藏。该井连续生产后不久,便供液不足直到停产。
“油井就这么大潜力,还是有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地质研究人员不肯轻易认输。
他们利用油藏精细解释、描述技术对TH10240井所处的断裂带进行了精细扫描再刻画,发现井区断裂面破碎、岩溶发育、横向范围宽,异常体规模大,虽然构造位置低,但储层可能发育。
这种认识与断裂体中不存在油气藏的传统认识相驳,是相信权威,还是自己?
油田在原直井基础上向断裂带的低洼处侧钻382米,成功建产。目前该井连续生产53个月,贡献原油8.44万吨,现日产液25吨,含水为零。
TH10240CH井只是“断溶体”油藏送给西北石油人的第一份礼物。
2017年 6月3日,塔河油田TH12562H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中轻质原油134.4吨,这是2017年“断溶体”油藏井首次日产超百吨。
7月22日,顺北5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这是“断溶体”油藏理论在顺托果勒隆起上的新一条断裂带上获得的又一次突破。
5月25日,塔里木油田按照“断溶体”油藏理论部署的中古6-H3井获得高产。同时,对因出水而“夭折”的中古6-1井采取上返射孔酸压改造措施,这口沉寂4年的水井变成了高产井。
没想到这个“断溶体”油藏是这么来的,那么问题来了,“断溶体”油藏这么神奇,它到底是什么呢?
分公司油气开发领域首席专家鲁新便向记者作了通俗的解释:“在地球的深层有很多类于大峡谷一样的深断裂带。传统的地质理论认为,这些断裂带就像是高速路,只能跑汽车,不能驻留大量的汽车。而‘断溶体’油藏理论认为,地层下的岩溶水沿着深断裂带向下运行,在‘高速路’上及两侧溶蚀出类似于云南、贵州等地出现的喀斯特大溶洞,油气充注到这些溶洞以后,就像一根瓜秧上连着一个个西瓜,形成了一类特殊的油气圈闭类型——断溶体圈闭。”
原来“高速路”本身就是超级“停车场”,路的两侧也分布着众多的超级“停车场”,断裂带中储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传统的地质认识被打破。从此,西北石油局地质研究思路发生重大转变,井位研究也由原来的“找西瓜”变为“理瓜秧”,并收获着一次次的惊喜。
这个比喻是不是很形象?现在大家应该都了解“断溶体”油藏的真面目了吧!那接下来,咱们再来具体了解一下“断溶体”油藏给油田带来的突破。
打开碳酸盐岩开发新天地
“断溶体”油藏理论的突破,是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经过几年的探索,西北石油局在“断溶体”研究与实践中实现了“提出一个概念、首创一项理论,创建一套描述方法,配套4项开发关键技术”的目标。
在新的油藏理论建立之前,油田主要研究的是塔河“准层状”的风化壳缝洞型油藏,积累了丰富的油藏刻画描述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TH10240CH井侧钻获得油气突破后,地质研究人员对井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解剖,证实“断溶体”油藏在剖面上可明显地划分为核部、过渡带、基岩带“三分结构”,平面上呈条带状展布的特点,这与风化壳缝洞型油藏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小微记得,当时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杨敏说过一句话,“我们对碳酸盐岩缝洞体的识别描述主要依靠地震反射特征、能量体、振幅变化率、相干等技术,但这些常规技术不能很好地刻画断溶体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经过近5年的刻画描述技术专题攻关,油田在断溶体轮廓描述和内部构造上双双获得重大技术突破。
应用结构张量判断地震同相轴的产状,刻画出断溶体的外界及其轮廓,反演纵波阻转换的孔隙体进行内部结构表征,将两者相融合,就让断溶体油藏这些“金娃娃”一个个立体地站在地层中。
油田还在断溶体油气富集规律及探因研究、断溶体成藏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16年至2017年,“断溶体”油藏理论相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待批复的专利申请达十几项。《塔河西部斜坡区缝洞发育规律研究》项目被中国石化科技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7月,《塔河碳酸盐岩断控缝洞体描述及开发实践》获美国知名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评审专家们通过,将于近期刊发该论文。
据介绍,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已成为中国陆上继陆相碎屑岩之后的主要油气勘探领域,仅古生界的油气资源量就达到了43.45亿吨油当量。从全球范围看,海相油气田占全球大油气田总数的三分之一。“断溶体”油藏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藏成藏理论,它的成功应用必将对更多类似油田资源的评价和高效动用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断溶体”油藏理论为碳酸盐岩带来了新的生机,也许新的突破就在眼前了。小伙伴们,可要继续加油咯!
寒冬中的“小棉袄”
“在低油价的寒冬里,你们给我送来了一件小棉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玉普在听到顺北特深油气田获商业突破的汇报后这样说。
顺北特深油气田是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新地区、新领域、新类型获得的重大油气突破。
“新类型”,就是指油藏不同于塔河油田的缝洞型油藏,是全新的“断溶体”油藏。
“塔河油田传统的勘探模式是寻找串珠和高点,相当于在一个横向切面上找西瓜,布井独立并且单一。现在我们运用‘断溶体’油藏理论,着重寻找和刻画断裂带,就是在整个瓜园里理瓜秧。顺着瓜秧就可以系统地考虑整个区块的井位部署,实施纵横兼顾的精细解剖描述和上下一体的整体研究,实现了井位的精确制导。”局长、分公司总经理胡广杰说。
2013年以来,西北石油局在顺北1号断裂带上“顺藤摸瓜”,相继部署8口开发评价井,见产率百分之百,累计贡献原油近20万吨,落实商业开发储量1380万吨。
7月22日,顺北5号断裂带获新突破,进一步证实了顺北不仅北东向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带,北西向断裂带也是油气富集带。
油田在顺北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作业。勘探人员在“瓜园”里部署三维地震近7000平方公里,梳理出了18条主要的“瓜秧”,并通过部署勘探井确定这些瓜秧的生命力及断裂带的长短与宽窄。开发人员运用“断溶体”油藏理论精细刻画每一条“瓜秧”上的油气溶洞的位置、大小和内部构造,并不断收获着硕果。
你们还别说,这件“小棉袄”还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呢。看来我们石油人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从现在开始,小微更加期待顺北了。
“断溶体”油藏理论成为了老区稳产的重要支撑
TH10240CH井获得突破后,5年间,十区南区块识别出T708缝洞带的两条主断裂带,相继部署14口油井,高产井钻遇率达到78.36%,日产能力增加747吨,新增经济可采储量120万吨。
上半年,该区块日均产油更是超过1000吨,毛利达到1.5亿元,实现了低油价下油气产量、经营利益的双提升。
“不仅是在十区南,‘断溶体’油藏在十二区、托甫台等老区也有丰富的成藏资源。我们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在塔河滚动评价出8条断裂带,部署新井220口,累产油402万吨,为坐稳塔河提供了重要支撑。”局党委书记刘宝增说。
墙内开花墙外香。油田在“断溶体”油藏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引起了“同在一个盆”里找油的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的关注。
鲁新便、杨敏等专家多次应邀进行技术交流,塔里木油田充分肯定了这一油藏理论的创新。他们利用这一理论,在跃满、金跃、塔中、富源等区块有效指导新井部署。其中塔中开发井成功率达到90%,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钻井成功率保持在85%以上。
你以为老区没办法实现稳产了?那怎么可能,我们有“断溶体”油藏呀,它可是老区稳产的重要支撑呢!这不,连我们的兄弟单位都来“取经”了,小微还真是有点自豪呢!
毫无疑问,“断溶体”油藏理论的提出让油田的勘探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让油田的发展走向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大家也要继续关注我们油田的动向哦,说不定哪天又有惊喜呢!